被誉为“长在天上谷物”的青稞,是藏民族制作“糌粑”的原料,是青藏高原最具特色的主要粮食作物。在四川阿坝县,青稞产业亦是当地支柱性产业之一,如今全县14.04万亩耕地中,青稞播种面积达到6.22万亩。
但在过去,阿坝县的青稞种植一直是“广种薄收”“看天吃饭”“三天农业”的传统农业发展路径,不仅缺乏对青稞的管护,施肥少、不除草、不治病虫,加之耕种技能普遍粗放,导致青稞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,许多农户在满足自家口粮需求后,剩不下多少余粮,因此种植青稞给农户带来的经济效益较低,农民种植积极性日益降低。
为破解青稞新品种培育的卡脖子问题,打造新时代的高原粮仓。2023年8月,阿坝县人民政府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共建四川省首座“青稞科技小院”,统筹起科技“组团式”帮扶资源。
走进青稞科技小院,可以通过大屏实时监测到青稞园区内土壤温度、湿度、ph值,物联网传感器实时收集青稞成长所需数据,为不同成长阶段的青稞打造最适宜的环境。荧光显微镜、荧光定量pcr、低温冷冻离心机……20多种、价值400余万元的科研实验设备落户小院,还建立智能数字监测站、传感器、物联网设备等现代化科技装备。2024年7月,四川阿坝青稞科技小院再次入选“国家队”,成为全国第一个以青稞品种筛选及种植研发为主的科技小院。
“我们小院着重在培育优良品种方面下功夫,力争通过青稞单产的大幅提升,助推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。”青稞科技小院专家团队首席科学家、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冯宗云介绍说,“小院有8名科研人员及研究生长期入驻,另外还有4名外籍博士生和一批本科生长期参与项目,对青稞生产全程进行跟踪管理、技术指导、科研实验。适时开展测土配方、产品检验等工作。”
2024年,科技小院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,其中明确提出,推广科技小院模式,鼓励科研院所、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。“我们小院的建设就是为了解决青稞产量低、品质差、易倒伏、抗病虫害能力弱、品种混杂退化严重、栽培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青稞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,为青稞丰产插上科技的翅膀。”冯宗云补充道。“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青稞品种产量、品质、抗性协同改良的目标。黑青稞亩产由2019年的260斤/亩提升至2023年的420斤/亩左右,亩产量增加160斤、产值提升26.9%,未来还将突破600斤/亩的科研目标。”
目前,青稞科技小院共培育出优质抗逆青稞新品种2个,成功试种新品种34个,良种覆盖率达100%,累计培训农牧民和农业技术人员500余人次,为当地培养了一批“田秀才”和“土专家”,助力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原文链接: